
電影《救贖者》:一個奇蹟的代價,引發深刻倫理辯論的懸疑驚悚片
恐怖懸疑類型電影向來難以捉摸,過於直白會削弱觀眾的解讀樂趣,太過隱晦則可能導致沉浸感下降。電影《救贖者》(The Savior)可謂是屬於較為含蓄的類型,然而,它不斷拋出引人深思的議題,卻削弱了單純的恐怖感。
《救贖者》講述了搬遷至祝福之地「五福里」的英範(金炳哲 飾)與善姬(宋智孝 飾)一家,經歷了如同奇蹟般的好事,卻在得知這一切都是某人不幸的代價後,所展開的懸疑恐怖故事。該片已於5日上映。
電影以英範、善姬一家搬到五福里開始,講述他們所遭遇的困境。因一次不幸的事故,兒子鍾勳(秦湜瀅 飾)下半身癱瘓,妻子善姬也出現視力障礙。儘管處境艱難,這家人仍夢想著能在五福里展開新生活。
然而,英範在深夜駕車撞到了一位身份不明的老人(金薛鎮 飾),並因不忍心將其丟棄,讓他留在家中。從那一刻起,奇蹟開始降臨。兒子鍾勳突然能夠站立行走,妻子善姬的視力也恢復了。英範一家重新找回了希望。
但當他們獲得奇蹟的同時,村莊居民春瑞(金賢娜 飾)卻開始遭遇不幸。得知真相的英範一家,為了是否要歸還這份奇蹟,陷入了激烈的爭論。
《救贖者》的核心故事其實相當單純:當有人獲得奇蹟時,就會以等價交換的方式,讓不特定的人承受不幸。藉此,電影向觀眾拋出了「如果我的奇蹟是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我能接受嗎?」的疑問。
然而,故事的敘事過程卻顯得有些粗糙。首先,老人的身份始終不明。雖然從類型片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是為了留下詮釋空間,但實際上更像是「畫蛇添足」。老人扭曲四肢、發出怪笑的模樣確實能引起些許寒意,但僅止於此。儘管老人被描繪成奇蹟的關鍵人物,但在「為何」與「如何」這些根本問題上,卻令人費解。觀眾需要藉由周遭的環境與人物的行為,來「自行」推斷原因與結果。
恐怖懸疑類型所應有的恐懼感也因此減弱。這是因為電影將人類的慾望、信念以及救贖等訊息擺在了顯著位置。在感受到驚悚之前,觀眾的腦袋已經忙於思考電影所要傳達的訊息。
演員們的演技則令人讚嘆。金炳哲首次挑戰恐怖懸疑類型,他將陷入掙扎的父親英範一角詮釋得極具說服力。宋智孝也展現了從乾涸表情到對奇蹟充滿狂熱信念的多變面貌。
其中,金賢娜的魅力尤為突出。她本人明亮的棕色眼眸,在飾演著絕望吶喊的春瑞一角時,散發出神秘感,同時又顯得極為悲切。「平常就常聽說我很有演恐怖片的天賦」,金賢娜的這句話,充分證明了她的自信。
這是一部需要觀眾思考的恐怖電影。與其說是帶來表面的恐懼,不如說它留下了更多的詮釋空間。總體而言,《救贖者》是一把雙刃劍。
韓國網友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許多人認為電影的題材非常吸引人,但敘事手法過於晦澀,讓他們感到困惑。不過,也有不少觀眾讚賞演員們的精湛演技,特別是金炳哲和金賢娜的表現,認為他們成功撐起了整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