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贊郁新作《無處可逃》:深刻洞察中年失業者的艱難現實

Article Image

朴贊郁新作《無處可逃》:深刻洞察中年失業者的艱難現實

Haneul Kwon · 2025年9月25日 22:06

2月24日上映的朴贊郁導演新作《無處可逃》正以其展現導演新一面而備受觀眾好評。

影片圍繞著在「太陽造紙」工作了25年的主人公萬洙(化名)突然被解雇的故事展開。被外資收購的公司進行結構性裁員,將萬洙逼入了絕境。他寄予厚望的新工作地點「文造紙」也面臨著產業自動化的嚴峻挑戰。儘管擔任管理職位,但萬洙一直認為自己是藍領工人,如今他處於隨時可能失業的危險境地。

電影中,陽光成為了折磨萬洙的象徵性元素。無論是求職面試現場,還是日落時分刺眼的陽光,都成為了模糊他判斷力的因素。與通常描繪的溫暖陽光不同,影片中的陽光反而象徵性地暗示了他嚴酷的現實和暗淡的未來,從而增加了緊張感。就像陽光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一樣,失業也被描繪成可能降臨在任何人身上的災難。

正如片名《無處可逃》所暗示的,影片不斷強調個人選擇及其帶來的責任。失業後,萬洙有機會反思,他可以聽從妻子美里(孫藝珍 飾)的建議,賣掉房子,精簡生活,去尋求其他出路;也可以像時祖(車勝元 飾)一樣,忍受暫時的屈辱,另謀生計。美里本可以揭露真相,範模(李星民 飾)也可以遵從岳父的建議,開設音樂咖啡館。影片暗示,失業後的態度比失業本身更為重要。然而,片中人物卻錯失了機會,並將自己的選擇合理化為「無處可逃」。

影片中首次出現「無處可逃」的台詞,是在海外經營者通知萬洙進行結構性裁員時。在資本邏輯面前,擁有25年工齡的勞動者淪為了數字。但影片也暗示,儘管個人選擇看似有限,但法人或團體所擁有的選擇範圍則更為廣闊。解雇並非唯一解決辦法,影片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現實提出了質疑。

此外,萬洙因失業而失去自尊,對妻子表現出偏執的態度。在求職面試中他顯得猶豫不決,但翻看妻子衣物時卻毫不遲疑。這揭示了人在失去理智時,會對最親近的人施加暴力的弱點。與之前強調與同事的團結不同,在求職面試中,他表現出只顧自己生存的姿態。失去經濟能力的萬洙變得懦弱。然而,影片也提醒我們,即使在困頓之中,也可以做出非暴力的選擇,為觀眾提供了反思的機會。

朴贊郁導演以輕描淡寫的方式描繪了萬洙的現實、懦弱和暴力。在生存問題的面前,一切似乎都顯得相對輕鬆,但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又能從中獲得笑聲與苦澀。《無處可逃》是一部從遠處看是喜劇,從近處看是悲劇的黑色幽默電影。對於經歷過求職和再就業的人們,尤其是40至50多歲的中年人群,這部影片將引起深刻的共鳴。與《老男孩》、《小姐》等前作中犀利描繪的復仇與愛情故事不同,朴贊郁導演在本片中以一種更為緩和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更普遍的故事。直觀的導演手法展現出與前作不同的魅力,給觀眾帶來了複雜的情感體驗。

朴贊郁導演以其獨特的視覺風格和犀利的執導手法而聞名。他的前作,如《老男孩》、《小姐》和《分手的決心》,均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此次的《無處可逃》因講述了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敘事風格,拓寬了他的藝術表現領域。